什么是逆向考研?“逆向考研”,指的是以考研学生本科就读学校与报考学校的身份、等级,作为判定的依据。从“双非”(非“一流大学”、非“一流学科”建设高校)到“双一流”高校,这是“正向考研”。而从“双一流”高校到普通院校,则被形容为“向下考”的“逆流”,就是这里说的“逆向考研”。

哪些情况会选择“逆向考研”
1、有些双非院校虽然不出名,但是专业实力强,就业有优势。
2、考上研究生成为部分报考者第一目标,学校与专业的好坏或许已暂居其次。
3、在职人员或多战考生无法考上双一流高校,为降低考研难度,准备“考公”或就业。
4、受“不看学校看学科”理念影响。
小编觉得“逆向考研”这个看似“妥协”的选择,其实更有可能是自己对学科和学校的理性思考。
虽然的确有一些“逆向考研”的学生,但这些考生做这样的选择从理性上说也是更务实的想法——能力、专业、所在城市以及就业的综合因素考量。而从实际情况来看,大部分考研生还是会考虑“正向考研”。
“逆向考研”与考研“内卷”
"逆向考研”的背后其实是考研的严重“内卷”,一方面是疫情与就业的艰难,另一方面是高等教育普及下的学历贬值,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。
高校部分专业研究生复试线逐年攀升。以最热门的新闻与传播专硕为例,该专业2022年复试A类国家线367分,较上年上涨12分。基于国家线,各院校新传专硕要求考生初试成绩400分以上的进复试标准成为了普遍现象。新传专硕满分500分,400分以上才有资格参加复试,意味着该专业竞争形势极其激烈。而类似“卷”的考研专业还有很多。名校的招生人数有上限,与其过度努力冲刺名校,不如选择匹配个人能力的目标院校。
“逆向考研”与专业为王
本科看学校,硕士看专业,博士看导师。“96名浙大本科生报考杭电研究生”的主角杭州电子科技大学,在业内就是以电子信息学科群有特色、办学水平高、就业能去华为著称,同时这些学科专业近年来在就业市场紧俏。那这么看来,这些“逆向考研”的优等生可能并非只是为了确保考上,更向是冲着这些目标高校的热门、强势或者是适合自己的学科专业而来。
当学生以“就业”为导向,势必向热门强势专业靠近。“双一流”高校的强势热门专业,成为保研和考研的“角斗场”,比如计算机、电子、金融等。为了保险并“避开未来在所谓冷门专业上就业”,逆向考研很多是向“难度相对低的热门专业集结”。毕竟有些一流的高校它也不是所有专业都很强,那势必会在院校和专业上有所侧重。
“逆向考研”只是综合考虑得失后作出的个人选择。你选择的即是你要奔赴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