×

预约试听

18171407982

拨打热线咨询课程

不再弹出

咨询热线:18171407982

客服在线时间:8:00-21:00

速查!最毁孩子的六种行为,九成父母都在做!有你吗?

武汉状元教育 发布时间:2022-12-09 最后更新时间:2024-10-05 23:00:33 郑晓蒙

资料领取/课程咨询

有位网友说,许多父母满嘴是爱,却面目狰狞。

多少父母,以爱之名,却在不知不觉中,让孩子遍体鳞伤。

1、唠叨,砍掉了孩子的耐心

经常听到有些父母抱怨,说了很多次,孩子就是不听。

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的确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,犯各种各样的错,比如:

上完厕所,忘记冲;

吃饭之前,不记得洗手;

写作业拖拖拉拉;

做事磨磨蹭蹭;

成绩跟不上;

见人害羞不敢说话等等。

为了帮助孩子纠正坏习惯,父母就像踢足球似的,人盯人的跟在孩子后面唠叨

陪他们写作业,盯着他们写每个字;

催他们动作快点,要迟到了;

提醒他们,记得洗手......

结果,往往是越说越坏。

image.png

孩子没有如我们预料中的变得越来越好,反而让亲子关系陷入了困境。

他们开始讨厌父母在身边,也会用他们小小的力量,与父母对抗。

做任何事,都开始没有耐心;有一点困难,就烦躁不安,或是容易放弃。

在心理学上,有个概念叫超限效应,指的是由于刺激过多、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,从而引起人们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。

父母的唠叨,刚开始孩子或许会听,时间长了,便会厌烦,也就是这个道理。

苏格拉底说:上天赐给每个人两只耳朵,而只有一张嘴巴,就是要求人们多听,少说话。

眼睛是心灵的窗户。

善于看见孩子的父母,更懂得听孩子说,比说给孩子听,更容易得到孩子的支持。

好的父母,不多说,会倾听,把成长的机会留给孩子自己去判断。

2、比较,砍掉了孩子的自信

看过一句话:很多孩子成长的路上,有一个共同的夙敌,那就是别人家的孩子

《少年说》中,有个男孩说:每次我数学考满分,我妈却总是会说,很正常,别人比你厉害的多了去了。

实际上,这个男孩本身就是一名学霸

image.png

彼时,台下的妈妈回应道:我就是怕你骄傲,想让你更努力。

男孩委屈的哭了:但你也不能只看我的短处,不看我的长处啊!

可想而知,孩子是憋了多久,才在众人之下,控制不住的流下了眼泪,并向妈妈发出这样无力的控诉。

心理学家苏珊·福沃德博士在《中毒的父母》一书中写道:

“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差,他们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,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也往往来源于成人的评价。

经常遭受父母打击的人,常常容易自卑,并且会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绪中不可自拔,严重时还会患上心理疾病,导致许多极端行为。

而许多父母总是陷入误区,认为让孩子难过,孩子才会反击。

其实,真正能激励一个人越来越好的,往往是那些正面的鼓励。

长期的被比较,激起孩子的不是勇往直前,而是我不行我不值得被表扬的心理暗示。

孩子的自信,也会随着日复一日的比较,悄悄的溜走。

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,每个孩子都有他与众不同的优点。

聪明的父母懂得用优点去平衡孩子的缺点,用优点增强孩子的自信,从而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。

3、打,砍掉了孩子的自尊

看过一条新闻:

在云浮罗定市某小区的电梯里,一个女人将孩子暴打,哪怕女孩已经躲到了电梯的角落,蜷缩起来,女人始终没有停手的意思。

谁也想不到,女人竟是女孩的妈妈。

打孩子,就像打敌人一般。

而她对孩子毒打的原因,只是孩子到同一栋楼的同学家玩时,叫了几次回家吃午饭,孩子不愿意回去。

image.png

不可否认,孩子每天都会有无数种方法,让父母生气到想把它塞回肚子里,打骂或许最速成,但也是父母对教育孩子无能为力、缺乏耐心的表现。

而打孩子根本起不到教育作用,它只会伤害孩子,让孩子产生反社会行为、具有侵略性、以及心理健康问题等。

打一顿,孩子或许会怕,或许会服从,但仅此而已。

孩子服从的,是父母强于他的身体;怕的,是父母打孩子时,面目狰狞的样子。

看得见的伤痕,迟早会愈合,心灵上的伤,却是会发芽。

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,只有不懂教育的父母。

真正的教育,都应该建立在尊重的基础。

不受尊重的孩子,便没有自尊。

所有的父母都应该懂得,获得的成果,永远是一时的,只有让孩子得到尊重,懂得自重,才是成功的教育。

4、忽略,砍掉了孩子的安全感

最近的热播剧《隐秘的角落》中,朱朝阳原本是一枚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

成绩优异,稳重懂事,尊重父母。

然而,最后却走向了黑化。

其中,有一个重要的原因,就是来自于父母的忽略和怀疑。

父亲对他,永远云里雾里。

image.png

儿子得了第一名,他是最后一个知道的;在现任妻子和女儿面前,他把儿子晾在一边,逃也似的去追随她们。

至于妈妈周春红,看上去,每天情绪平静,永远一脸和善,将他照顾得无微不至,却从来不知道,他在学校遭遇了霸凌。

她更不知道,儿子需要朋友,需要父亲。

她将这些,都视而不见,只要求孩子按照她的要求和模式,成为她想要的孩子。

孩子明明深深的懂得,妈妈需要被爱,需要伴侣,她却为了孩子放弃了美好的恋情,却责怪孩子什么都不懂

需求得不到父母的满足,情感得不到父母的关注,而他理解妈妈的心,也怀疑成渣。

有一种孩子,从小不缺吃穿,却长期身处饥饿。

朱朝阳看上去成绩优异、懂事安静,实际上,内心充满了恐惧和害怕,没有丝毫的安全感,让他可以确认和相信,父母是真正爱他的。

最可怕的暴力,往往无形。

我们能够拼尽全力,尽可能的给孩子好的物资条件,却忽略了,一个孩子真正渴望的,往往是父母的陪伴、理解、看见和支持,精神上的满足,比物质上的获取,要重要得多。

爱孩子,就请蹲下身子,脱下父母高高在上的外衣,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观察这个世界,体会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,与孩子一起成长。

5、语言伤害,砍掉了孩子的纯真与善良

前段时间,有个女孩说了一句我没有个好爸爸,被推上了热搜,刺痛了多少人的童年。

image.png

女孩委屈的哭诉着:你觉得,别的小朋友好去当别的小朋友的爸爸,别的小朋友是要家长的努力和陪伴才能这么好,不像爸爸三心二意的,学习也不是一下子就能会的。

孩子是这世上最通透的人。

《正面管教》告诉我们:不要将一个孩子与其兄弟姐妹进行比较,或者与其他任何人比较,这对孩子是不尊重的,并且是令人沮丧的。

爱比较的父母,看上去的激将法,却一次次比较,让孩子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。

负面的态度,只会滋养负面的行为。

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,最擅长的就是用负面的内容、负面的情绪,去打击刺激孩子,希望让他们绝地反击。

诸如:好不容易,认真写完作业的孩子,妈妈却说:今天太阳打西边出来,竟然不要人催;

作业不会写,便说:怎么比猪还蠢,比驴还笨;

早晨起床磨蹭的孩子,父母就像被唐僧附体,从早说到晚;

讽刺、催促、唠叨、贴标签......

不会说话的父母,一开口便是伤害。

能够让人最有动力和信心的方法,往往是那些积极的话语和行动。

如果你让孩子成为别人家的孩子,要先成为别人家的父母,用你的行动,去感染孩子,用你积极的话语、正面的眼光,去发现孩子的独特之处,并将鼓励他,让优点去改正缺点。

好好说话,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。

6、溺爱,砍掉了孩子的能干与谦虚

最近,家住重庆的老张夫妻,或许永远也想像不到,辛苦多年,抚养长大的一双儿女,在他们本该享受夕阳红的年纪,送来的不是反哺的回报,却是压得透不气的巨额债务。

image.png

儿子和女儿都是健康正常的成年人,都有工作,每个月收入大概在3000元左右。

没想到,才近3年时间,两个孩子居然悄悄欠下了30万的债务,老张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积蓄6万块钱,也是杯水车薪。

原来,原本收入不高的儿女,每天过着享受各种自由的日子,朋友一起吃饭,他们买单;

想要什么东西,买买买,工资不够花,便去网贷平台借,雪球越滚越大,直到还不起。

老张说,这些年来,无论是上学,还是工作,从来没找儿女们要一分钱,儿女也没主动给家里交过钱,所有的开销都是他们老两口出。

而老张只是一名普通的保安,一个月收入才2000多,能够攒下6万块的积蓄,要维持一个家4口的生活开销,谈何容易,却在一夜之间,化为乌有,还要背上巨额的债务,未来的日子,不得而知。

南宋朱熹曾说过:溺爱者不明,贪得者无厌

当了父母之后,总是在拼尽全力,成为孩子坚强有力的后盾,在孩子遇到困难时,成为为他们托底的人。

殊不知,健康的爱,应该有度。

爱的本意,是激励和鼓励,是阳光的滋养,是心灵上的富足,而不是行为上的纵容。

溺爱不爱,它更像一把裹着爱的假像的钢刀,父母以为这是,孩子亦贪图这种不劳而获、不必承担的

没有吃过生活的苦,又怎么可能懂得赚钱不易,自我节制。

父母可以为孩子扛起他们的前半生,却无法为他们填平后半生的坑。

image.png

最好的教育,始于尊重,忠于理解,陷于爱。

关于教育孩子,教育家陶行知有个特别著名的喂鸡理论

他把养育孩子,比喻成养鸡,如果强行按住鸡的头,让它吃米,鸡自然是吓得大叫不吃,强行掰开它的嘴巴,它当然会更加拼命的挣扎,却始终不肯吃。

深以为然。

教育孩子,所有的强迫,都是不尊重。

真正健康的教育,应该建立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。

父母懂得尊重孩子的想法、尊重孩子的选择。

得到尊重的孩子,才会懂得尊重他人。

懂得理解孩子,便会走进孩子的内心。

被父母理解的孩子,会感受到,与父母同等的高度,而不是上下级的服从;

被父母理解的孩子,会感受到,父母把他当成朋友,而非管与教的关系。

只有平等,才会彼此交心。

爱,是化解一切困难的珍宝。

我们常常以为,当了父母,就会本能的懂得爱孩子。

其实,不然。

心理学家李雪说过:会痛的不叫爱

爱,应该建立在彼此舒服的基础之上。

如果你感到,教育孩子力不从心,心力交瘁,那么,你的教育就是错误的。

如果你的孩子感到,被父母管教,是一件时刻想逃离的事,那么,你就应该反思自己所谓的

共勉。

文章来源:网络。本文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。如有侵权,请及时联系删除

我是小编,关注"企鹅优课",每天分享最新的升学资讯,为孩子升学助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