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妈曾经哭着对我说:‘我只是很难想象我的孩子居然连个浙大都上不了。’”
这是在网上看到的一个小故事,故事中的母亲,是清华建筑系的。
在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,我想起了毛姆在《月亮与六便士》里说的一句话:“我用尽了全力,过着平凡的一生。”
其实每个人的生活都大抵如此,但我们往往害怕着这个叫做“平凡”的东西。
看过这样一组数据:
从教育程度的角度看,2001年出生入口1700万人,绝大多数人都能上初中,1300万到1400万人能接受高中阶段教育(包括普通高中和职业教育),近800万人可以获得高等教育,422万人能考上普通本科,近50万人能考上985/211大学,其中考上985大学的大约有16万人,到了C9高校,就只剩下3万多人。
如果将这个组合画成金字塔图,大概结构如下:
在金字塔中,有17.6%的人口仅完成了义务教育;35.8%的人口会停留在高中/中专/职校的教育水平;能获得高等教育的人口占总人口一半左右,但只有四分之一的人口可以获得本科教育,其中21.9%是非985/211本科。
在普通本科之上,是211/985高校,甚至是C9高校,他们占每年出生人口的3%,985高校的本科教育,只有1%的人口能够获得。
在如此低的比例下,不少高学历的父母非常担心:我的孩子会不会考得还没有我好?两个985的家长带出来了一个大学都考不上的孩子该怎么办?
而这,正是文章开头那位母亲的忧虑。
有人讨论过这样一个问题:家长是不是很难接受自己的小孩平庸?
绝大多数家长表示,可以很坦然地接受自家孩子平庸,但无法接受的,是自家孩子会因为现在的平庸影响以后的生活。
这让我想起了电视剧《小欢喜》中,海清饰演的童文洁对儿子说的话:
“我就不该生你。学习学习不灵,打架打架门清。”
“妈妈高三那年,除了英语差点,其他都特别棒。你为什么一点都不随妈妈?”
这句话对孩子来说或许是一种伤害,但长大后的我们,却也突然理解了这句话的深意。
在家长看来,不能接受孩子平庸,更多的是不想让孩子以后因为当时的不努力,而后悔。
正如《奇葩说》里的肖骁说过一句话:“自己没有努力,你输了可怕的不是后悔,最可怕的是我本可以的。”
我本可以考上好高中
我本可以考上好大学
我本可以有好工作
......
这所有的我本可以,都源于当时的我没努力。
步入社会,我见到太多太多因学历而被拒之门外的工作,也见到太多太多因年少不努力而后悔的朋友,所以,我深刻的知道“我本可以”这句话,有多么“可怕”!
我知道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,父母如此,孩子亦如此,父母不该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身上,但却可以适当地引导。
学习从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,它不仅需要孩子勤奋刻苦,也需要父母的耐心陪伴。
在孩子想要放弃时,发挥父母的“威严”,想办法引导她坚持下去,这才是真正的爱孩子!
我是小编,关注"企鹅优课",每天分享最新的升学资讯,为孩子升学助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