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,武汉各区各年级进入期中备考状态——考得好,皆大欢喜,升入目标校更有动力;考得不好将直接挫伤学习积极性,甚至影响升学……
最近,有位家长咨询说:“孩子现在成绩差、底子薄、备考迷茫,该怎么办呢?”
原因一:预习和复习不到位
课堂笔记、随堂测只是当时对知识点的反映,提前预习新知识点是好习惯、好成绩的开始。
原因二:对初中规划不清晰
初中短短3年,最终的目的是升入目标高中,还是学会一项舞种?实际上,爱好和成绩并不冲突,不少成绩好的孩子,兴趣爱好也很多。
原因三:考后不分析,盲目备考
相信“这次没考好,加把劲,下次一定能考好”,实际上,这次没考好,卷面最能反映问题,把考试错题分析透彻,针对错题知识点有目标地提升,形成脉络,这样下次才有考好的把握。
不得不说,成绩的分水岭,通常在年级的后半学期。一旦没有找对学习方法,很容易陷入学习“滑坡效应”——有的孩子整个求学期都没有从这样的效应里爬出来,导致无法成功升入理想学府、实现个人梦想。
可能在此之前,您的孩子已经尝试过很多办法,但是效果不理想,反复试错让孩子失去学习动力……
班杜拉在自我效能感理论中提到: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。
简而言之——我觉得我行,我愿意去做。
那么,我们如何觉得自己可以做成一件事呢?
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便是你的“直接经验”,比如同样一件事,你过往经验中它是失败了还是成功了?——经验的结果形成我们对自己能力的认知,它是影响孩子学习自信心的最主要因素。
试想,一个考试成绩频频受打击的学生,一旦他陷入学习“滑坡效应”,该如何从其中解救出来呢?
反推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,可以得出结论:跳出学习“滑坡效应”,首先要积累成功经验,构建学习信心——抓住平时每一场考试机会,深入研究错题知识点,赶在下一场考试来临前,查漏补缺,突破困境,实现学习能力升级。